深圳热线

“坟、墓、冢、林、陵”,都有何区别?分别埋葬什么人?

2023-04-28 10:34:42 来源:世界金属报网

流传至今的中华文化包罗万象,礼仪文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。

在历史的演变中,我们的祖先还传下来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礼仪文化,即独属于中国的丧葬(殡葬)文化制。

如今的一些考古专家登上相关节目时,多用坟、墓、冢、林、陵这五个词汇,形容人在逝去之后的长眠之地。那这五者之间,究竟有何区别呢?

“坟”通“贲”,简化汉字时把“墳”写作坟。

按照字面意思,坟就是一个土堆,地底埋葬逝者。地上的封土是对葬所的一种装饰,成为葬所的标志。

所谓“挖坟修墓”,只有“挖”下去,刨出一个大坑,才能会形成封土堆。封土的高低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,属封建时代的特殊产物。

皇帝的封土堆可建30米高,老百姓的封土则受限在一米以下,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,不能随便僭越。

前文提过“挖坟、修墓”,从这两个词的字面就可以看出,墓的规格比坟高,需要修建,坟则只需要下挖便可。

“墓”拆分为“从土”两部分,表示不能被看见的意思,墓本义就是看不见封土。

墓的历史由来已久,位于骊山脚下临河东岸的临潼姜寨原始村落遗址有三处墓地。这几处距今五六千年的原始社会墓地,没有任何特殊标志。

据专家考证,当时的古人为逝者在地下建立起一座房屋,不希望在下葬之后有人发现墓地,于是用土填平。

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,“墓”成为人们最流行的丧葬之所。西周时期,人们都是用木柴把遗体厚厚地包裹起来,埋葬于氏族各自的墓地中,不做任何标示。

到了西汉,当时的人们讲究“事死如事生”,会在棺椁里携带大量珍贵物品,出于“防盗”,墓葬不封不树的做法流传开来。

《说文》记载:“冢,高坟也。”这个解释并不太准确,冢是仿造活人之居而建的葬所,类似家的模样。

冢一般没有隐藏防盗的功能,为了弥补这一不足,古人于是多建假冢,以假乱真,以达到防盗的目的,称为“疑冢”。

成吉思汗的葬所就是典型的为了“防盗冢”,所以成吉思汗墓至今未被人发现。

“冢”形似“家”,活人之居为家,死人之居为冢(阴宅)。不管阳宅还是阴宅,这个家要有院落有卧室,卫生间,厨房满足人(逝者)的日常生活。

冢是鬼之家,是逝者生活的地方。“家”和“冢”有个重要区别:“家”上面有烟囱,“冢”上面没有烟囱,因为住在冢里的是鬼,已不食人间烟火。

三国时期,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,被吴国所杀,孙权将头颅送到了曹操那里。

虽属敌对,但曹操敬佩关羽的勇猛、忠义,于是将关羽的头颅以诸侯的礼仪厚葬。

只是关羽的身体和头颅分别在魏国和吴国,蜀汉的刘备只好给关羽建立了一个符合诸侯陵墓规格的陵寝,里面埋葬的只是关羽生前所穿过的衣物,这便是“衣冠冢”的由来。

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“昭君墓”,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3000平方米。

因为冢的规格与形制较华美坚固,且等级较高,非一般家庭的逝者所能承受,即身份高贵之人的葬所才是冢。

古代民间一般对于家族墓地的俗称,这个称呼除了是圣人的墓地,普通人的家族墓地也可称“林”。

在中国封建时期,土地一直都是私有制。只有那些权贵或是家境殷实的家族,才会有自己的家族墓地。

只是因为圣人的知名度比较高,享受高规格的园仪,所以圣人的家族墓地大多威名远扬。比如孔林,本称至圣林,位于山东曲阜城北,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。

占地3000多亩,坟冢10万余座。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,墓葬数量之多,规模之大,保存之完好,在世界上绝无仅有。

这一葬所形制经常出现在各考古节目中。“陵”字从“阜夌”,阜者,土堆也;夌者,高而在上也。

陵的本义是高大的土山,引申特指帝王的坟,即封土堆超过几十米的坟。

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,天子的坟墓不仅占地广阔,封土之高如同山陵,因此帝王的坟就称为“陵”。今通称以陵墓为主的园林,也作“陵园”,比如烈士陵园等。

一位帝王的皇陵规格,能直接体现出他崇高的身份。不过皇陵中埋葬的往往不是皇帝一人,可能伴有皇后,或者生前宠妃。

在皇帝陵寝附近,还会特意给某些忠臣良帅预留有空地,让他们可以安葬在那里,这是古代臣子的一种无上荣耀。

如秦始皇陵周围就出土过许多“陪葬墓”;汉武帝的茂陵陪葬墓有李夫人、卫青、霍去病、霍光、金日磾等人的墓葬。

正因皇陵的规模庞大,所以许多皇帝一继位之后,开始计划修建自己的皇陵了。

作为皇帝陵寝的专有名词,每个朝代的皇陵也都根据皇帝身份的不同,有着不一样的称谓。开国皇帝的陵寝,就通常被称之为“长陵”。

总而言之,根据逝者身份的不同,他们在死后所享受到的殡葬礼仪以及长眠之地,也有着很大的区别。而“坟”“墓”“冢”“陵”,便是区分逝者生前身份的一种手段。

从这些也能看出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,包括古人对于墓地的讲究,还有中国风水文化的特殊性。

关键词: 礼仪文化

热门推荐